第十五章 敬拜和赞美
第十五章 敬拜和赞美
“全地要敬拜你,歌颂你,要歌颂你的名。”(诗66:4)
威廉·汤普(William Temple)曾说:“世界借着一件事能够获救,那就是敬拜。因为敬拜就是使良心受上帝圣洁的激励,使心灵得到上帝真理的喂养,以上帝的美善除去虚谎之事,向上帝的爱敞开心扉,使意志投入上帝的旨意之中。”
三天使的信息包含了敬拜的真正原则,这与永远的福音密切相联。第一位天使的信息包括一道神圣的命令:“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启14:7)
包含在第一位天使信息中的原则也包含在第一和第四条诫命中:“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出20:3,8,11)
贯穿灵感著作显示,上帝的律法一直与福音紧密相联。只有那些正确认识上帝品格的人才可能有真正的敬拜。没有福音的律法和没有律法的福音,都对上帝的品格予以片面、不完全的概念。
真假敬拜之间的争战开始于天上,从路锡甫宣称与上帝同等时起,一直到他在大斗争的最后认识到上帝全能的君权时方告结束。即使为时已晚,撒但仍然“低头下拜,承认自己所受的处分是公正合理的。”《善恶之争》第四十二章。
该隐和亚伯——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创4:3-5)。
敬拜的形式反映了敬拜者的信或不信。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上帝的话,我们会通过以适当的方式——上帝所命令的方式敬拜祂以表明自己的信。
“亚当的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性情大不相同。亚伯一心效忠上帝;他在创造主对待堕落人类的事上,看出上帝的公义和慈悲,并以感恩的心承受救赎的盼望。但是该隐则存着叛逆的心,并埋怨上帝,因亚当犯罪地和人类都受了咒诅。他让自己的思想循着那使撒但堕落的路径发展,──放纵自高自大的心,并怀疑上帝的公正和威权”《先祖与先知》第五章。
该隐和亚伯都从上帝和他们的父母得到关于真信心和真敬拜方式的教导。两兄弟之间的问题不在于他们的认识,而在于他们接受上帝计划的意愿。
“这两个弟兄同样地筑了祭坛,各自带来祭物。亚伯照着上帝的指示,将羊群中头生的献上。……可是该隐不顾上帝直接明白的命令,只献上地里的出产为供物……
“该隐来到上帝的面前,对应许的牺牲和必须奉献的赎罪祭,心中满怀着埋怨和不信。他的祭物并没有悔罪的表示。他象现今的许多人一样,觉着如果完全依着上帝所设立的计划,把他的得救问题完全信托于所应许之救主的赎罪,就是承认自己的软弱。他拣选了依靠自己的方法。他要仗着自己的功德。他不愿意带羔羊来,把羔羊的血搀在他的祭物中,乃是要献上自己的成果,就是他亲手劳碌得来的产品。他奉献祭物,好象是为上帝作一件美事,希望借此而得蒙上帝的悦纳。该隐在建筑祭坛和奉献祭物上虽然都已顺从,但他的顺从只是局部的。对于至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承认自己需要一位救赎主,他却没有实行。
“就出身和所受的宗教教育而言,这两弟兄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罪人,而且都承认上帝是应当尊敬崇拜的。由外表看来,他们二人属灵生活的造诣是一样的;但进一步看,就大不相同了。
“‘亚伯因着信献祭与上帝,比该隐所献的更美’(来11:4)。亚伯领会了救赎的伟大原理。他看出自己是一个罪人;并且认明罪和罪的死刑阻碍了他的心灵与上帝的交通。于是他带来被杀的祭牲,就是牺牲了的生命,来承认他违犯了律法的条款。他借着所流的血,仰望那将来的牺牲,就是死在髑髅地十字架上的基督;他既信靠在髑髅地所成全的救赎之功。便得了称义的见证,他的祭物也蒙悦纳。
“该隐和亚伯一样,有学习和接受真理的机会。他并不是受命运支配的牺牲品;也不是一个弟兄命定蒙上帝悦纳,而另一个则命定被弃绝。乃是因为亚伯拣选了信心和顺从的道路;而该隐却拣选了不信和叛逆的道路,事情的整个关键就在于此。
“该隐和亚伯代表世上的两等人,这两等人必要继续存在,直到末时。一等人接受上帝所指定的赎罪祭;另一等人却冒昧地依靠自己的功德;他们的祭物缺少了神圣中保的功劳,故此不足以使人蒙上帝的悦纳。我们的过犯所以能蒙赦免,乃是靠着耶稣的功劳。凡认为不需要基督的宝血,不想靠上帝的恩典,而靠自己的功劳得到上帝嘉纳的人,正是犯了该隐同样的错误。他们若不接受洗净罪污的宝血,他们就必被定罪。因为除此以外,他们没有别的方法得以挣脱罪的束缚。
“在世上敬拜上帝的人中,效法该隐榜样者占绝大多数,因为几乎每一种虚伪的信仰,都建立在同一个原理上,──就是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救。有人主张,人类所需要的不是救赎,乃是发展,──就是说人类能自行陶冶,提高,并改过更新。该隐怎样设法用没有血的祭物求得上帝的喜悦,这些人也这样希望不靠救赎的计划,而能把人类提高到上帝的标准。该隐一生的历史已证明其结果必将如何。它证明人类离了基督将要到什么地步。人类并没有能力来更新自己。因为人类不是向上渐近于神的样式,乃是向下流于如撒但一样。基督是我们惟一的希望。‘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那完全依赖基督的真信仰,必要借着顺从上帝一切的命令表现出来。”《先祖与先知》第五章。
法利赛人和税吏——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8:9-14)
让我们来思想这则比喻中的一些要点。
路加说这比喻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
法利赛人和税吏都上殿里去祷告。要注意二者的不同: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
事实上,法利赛人“自言自语地祷告,”是因为他的目的不是敬拜上帝,而是炫耀自我,他所谓的善行和外表。如此的态度在上帝眼中乃为可憎。这不是敬拜,因此,没有升达上帝面前,也没有获得上帝的认可。
在他的祷告中,法利赛人最少五次提到代词“我”。
他详述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我不像别人”,“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等。
税吏的祷告与亚伯的祷告含有相同的要素:“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在崇拜的最后,亚伯得称为义,税吏也是一样。
该隐悖逆上帝,法利赛人也是这样。当这二者离开上帝时都与他们来时一样,空空如也。
“法利赛人上殿里去祷告,并非觉得自己是罪人需要赦免,而是因他自以为义,盼望博得称许。他把他的崇拜看作是一种可以得到上帝欢心的善举;同时,他也可以获得众人对他敬虔的钦佩。他希望得到上帝和世人两方面的重视。他的崇拜是出于自私之心。
他充满自诩之情。他的表情、他的动作和他的祷告无不表露着这种情绪。他不屑与别人接触,似乎说:‘你站开吧!不要挨近我,因为我比你圣洁’(赛65:5)。他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他得意洋洋,自以为上帝和世人都会对他有这同样的看法。……
“他评判自己的品格,不是以上帝的圣德为标准,而是与别人的品格作比较。他的思想已转离上帝去同世人比高低。这就是他自满自负的隐情。
“于是他开始述说自己的善行:‘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这个法利赛人的宗教,并未触及其心灵。他不是在追求与上帝的圣德相似,即存有仁爱和慈怜之心。他竟满足于徒有其表的宗教。他的义是出于他自己——自己行为的果实,是以人的标准来衡量的。
“凡仗着自己是义人的人,就会藐视别人。这法利赛人既拿别人来判断自己,所以也就拿自己去衡量别人。他的义是照他们的行为来估量的,所以他们越坏,他自己就越显为义。况且他的自以为义还使他控告别人。他竟诽谤‘别人’为违背上帝律法的。如此,他就显出那控告弟兄的撒但的精神来了。他既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与上帝交通。他回家时,没得到丝毫神赐的福惠。
“税吏曾和其他崇拜者一同走入圣殿,但他很快离开了他们,似乎自觉不配和他们在一起敬拜。他远远地站着,心中极度痛苦,而且自怨自艾,‘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他觉得他已经得罪了上帝,满身罪污。他不敢希望从他周围的人那里得到怜悯,因为他们都藐视他。他知道自己毫无功劳足以获得上帝的嘉许,于是在极度的绝望中哀求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未曾将自己与别人相比。他在罪恶感的重担之下,好像只有他一人站在上帝面前。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得到赦免和平安;他唯一的恳求就是上帝的怜悯。所以他也就得到恩典了。基督说:‘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
“法利赛人和税吏代表两大类不同的敬拜上帝的人。那最早生在世上的两个孩子,就是这两等人的最初代表。该隐自以为义,所以只带了感谢祭到上帝面前来。他既没有认罪,也不承认自己需要怜悯。但亚伯却带着预表上帝羔羊的血来到上帝面前,他以罪人的身份前来承认自己的沦亡;他唯一的希望是他所不配得的上帝的爱。主看中了他的祭物,但没有看中该隐和他的祭物。人若自感缺欠,认识自己的贫乏和罪孽,是得蒙上帝嘉纳的先决条件。”《基督比喻施训》第十三章。
第一位天使的信息呼召地上的居民敬拜真神上帝,那位创造主与救赎主;第三位天使警告人不要拜兽和兽像,不要受兽所代表之权柄的印记。事实上,自从罪在天上发源,其主要问题,也就是整个斗争的关键就是被造物是否愿意接受上帝的王权。这就是为什么启示录第十四章的三重信息竭力在这末期恢复真正的敬拜形式——没有任何更改地全面传扬永远的福音,并与上帝的律法完全和谐一致。只有对上帝仁义和慈怜的品格拥有正确认识,我们才能正确地敬拜主。因此,我们的敬拜形式——无论对错,无论怀着顺从还是悖逆的态度——在于我们对上帝和祂公义、怜悯和圣洁品格的认识。自始至终,这个问题都与救赎计划密切相关。
在罪侵入这个星球之前,“那时,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众子也都欢呼。”(伯38:7)但当我们的始祖犯罪后,诸天都满了悲哀。
“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既被罪的咒诅所摧残,则其上的居民就注定要遭受困苦和死亡了。违犯律法的人似乎没有什么逃脱之路,于是众天使停止他们赞美的歌声;全天庭因罪所造成的破坏而哀恸了”《先祖与先知》第四章。
当罪被清除后,上帝的百姓将向全能者献上完美的敬拜。
“当耶稣向人阐明救恩的丰盛,以及祂与撒但的大战争中所有的惊人成就时,得赎之民心中便要涌出更热切的忠诚,并以更热烈的喜乐弹奏手中的金琴,亿万的声音要一同歌颂赞美”《救赎的故事》原文第433页。
“什么是因信称义?就是上帝将人的荣耀置于灰尘中,并为人做靠其自身力量无法做到的事情。”《给传道人的证言》第456页。
“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启5:13)。
法利赛主义、形式主义和自以为义乃是异教的精神——
就连上帝创始的方法有时也因人自私的企图被误表了。不是作为达到某一目的之手段而是视其为目的本身来运用上帝的资源乃是严重的危险。
“法利赛人严守仪式,是想藉此高抬自己,但心里却充满了嫉妒和纷争。”《历代愿望》第二十八章。
“[文士和法利赛人]紧抱死板的仪式不放,便远离了永生的真理和上帝的大能。”《历代愿望》第二十八章。
“真正的虔诚既渐渐衰落,他们就更加热衷于遗传和仪式了。”《历代愿望》第二十四章。
“上帝所看重的是爱的服务,人若无此服务,而徒具外表的礼节,反为上帝所憎恶。安息日也是如此。其宗旨原是要使人与上帝交往。但是,当烦琐的仪式占据人的心思时,安息日的宗旨就被破坏了。仅在外表上遵守安息日,便是自欺欺人。”《历代愿望》第二十九章。
“专靠律法的宗教,决不能引人归向基督。因为它是没有爱心、没有基督的宗教。以自称为义的精神为动机的禁食祷告,是上帝所憎恶的。他们那种严肃的礼拜聚会,例行的宗教礼节,外表的谦卑,庄严的祭礼,都证明了那行这事的人自称为义,以为自己有进天国的资格;其实这都是自欺欺人。我们靠自己的行为,永远不能换取救恩”《历代愿望》第二十八章。
一切真敬拜的行为都出自圣灵。若有人祈祷、歌诗、做工或履行任何宗教行为,而没有与上帝相交,他们就是随同了像异教一样的空虚道路。
“异教徒认为他们的祷告本身含有赎罪的功劳。因此,祷告愈长,功劳愈大。他们若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圣,这样,他们心里就有些欢乐的理由,也有些自夸的余地了。这种祷告的观念无非是靠己赎罪主义的必然结果,而这项主义正是各种伪宗教的基础。法利赛人接受了这种出自异教的对于祷告的观念,直到今日这种观念还未消泯。甚至在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中也是如此。口中重复背诵刻板而成为俗套的辞句,心里却毫不感觉需要上帝,其性质实与外邦人的‘重复话’无异。
“祷告并不是赎罪之举,它的本身也不含什么效能或功劳。我们所能讲的一切花言巧语,还比不上一个圣洁的心愿。即使是最动人的祈祷,若不表达内心的实情,也不过等于毫无价值的空话而已。”《福山宝训》第四章。
一切真敬拜的行为都是来源于上帝的信心的行为。人一养成一种宗教习惯,他的机械式行为,他流于形式的祷告和唱诗,与异教虚空的重复等同,因没有与上帝相交。
“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14:23下)。
甚至忠心的信徒作为圣灵运行的结果而献上的真敬拜,也受到了玷污——
“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祂。上帝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4:20-24)
“人与上天交通,不在乎找到一座圣山,或是一所圣殿。宗教不限于外表的形式和礼节。惟有从上帝来的宗教能引人归向上帝。我们若要正确地侍奉上帝,就必须由圣灵而生。这才足以清洁我们的心,更新我们的灵,并赐我们新的能力来认识上帝,热爱上帝;使我们生发顺从上帝一切要求的心。这才是真正的敬拜,是圣灵运行的结果。每一诚恳的祈祷,都出于圣灵的引动,这种祈祷才是上帝所悦纳的。哪里有人寻求上帝,那里就显明有圣灵在运行,上帝也要向这人显示自己。原来上帝正在寻找这样敬拜祂的人。祂等待着要接纳他们,使他们成为祂的儿女”《历代愿望》第十九章。
“但那出自恳切之心的祷告,表露心灵单纯的需要,犹如向世上的好友请求帮助,并期待它得到应允一般。这就是出于信心的祷告。上帝并不希望我们作仪式上的恭维,但因感悟自己的罪过与十分软弱,以臻伤心而归顺之人的无声呼求,却要上达于诸恩之父的面前。”《福山宝训》第四章。
“圣灵在我们心中做工,使我们做出祷告、悔罪、赞美和感恩。从我们口中涌出的感恩之情,乃是圣灵拨动圣洁记忆的心弦,唤醒心灵音乐的结果。
“宗教崇拜,从真信者而发的祈祷、赞美、忏悔认罪如香升达天上的圣所,但经过人污秽的通道,它们被玷污了,以至于若非通过血洁净,就对上帝毫无价值。它们不是纯洁无暇地升上,若非在父右边的中保,站出来并借着祂的义洁净一切,就不为上帝接纳。地上会幕中所有的香都必须被基督洁净的血所湿润。祂将自己功德的香炉举到上帝面前,其中毫无地上污秽的沾染。祂将祂百姓的祷告、赞美和忏悔都聚集在这一香炉中,祂将自己无瑕疵的义与这些一同献上。然后,与基督和好的功劳一同发出香气,这香就来到上帝面前,全然被接纳。然后我们就得到宝贵的应答。
“哦,盼望所有人都看到在顺从、悔罪、赞美和感恩中的每一件事,必被置于基督之义的炽热火焰中。这义的香气上升如环绕施恩座的云。”《信息选粹》卷一,第344页。
我们强调一下最后几段的要点:
1、一切善行和真实的敬拜行为都来源于圣灵。
2、虽然真正的敬拜出自圣灵,但经过我们时,它因我们的罪恶倾向(tendencies)变得污秽了。
3、一切敬拜都需要被基督的血洁净,并接受祂归算之义的香气,这样才能完全纯洁地达到上帝面前。否则就不会蒙接纳。
4、若我们的敬拜是可蒙上帝接纳的,我们的祷告就会蒙天父垂听。
5、我们在生命的每一细节上都有赖于基督的义。“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5)
结语——
有两等敬拜者:一等人接受上帝的计划,并因信基督的功德而顺从上帝的一切教导。另一等人由信赖自己的功德,按自己计划和方法敬拜上帝的人组成。这两等人以两兄弟(该隐和亚伯),并两位敬拜者(法利赛人和税吏)为代表。法利赛人代表了那些怎样空空而来又怎样空空而去的人。税吏则代表了那些因信赖基督归于他们的义,而被上帝称义的人。
评论一下?